在2016杭州·云栖大会上,杭州市政府公布了“城市大脑”计划,引起了行业巨大争议。一年之后,行业更是期待它的表现。
为了深入了解杭州城市数据大脑这一年的建设情况,赛文交通网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期间对深度参与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建设的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控信息”)高级副总裁、智慧交通事业部群总经理徐震辉进行了专访。
赛文记者采访中控信息高级副总裁徐震辉
中控信息在“城市大脑”中的角色
中控信息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j9九游会直营的合作伙伴承担了交通大数据处理和交通信号灯自动配时算法的开发工作。截至2017年9月30日,中控信息在杭州萧山区与萧山公安分局、阿里云共同完成了在线信号优化、交通运行效果评价算法、特种车辆信号优先、重点车辆管控四方面工作,包括5平方公里、18条道路、104个信号灯路口的信号配时在线算法优化,并引入了问卷调查、电话调研、车辆通勤时间计算、道路运行数据评价、常发堵点交通变化对比、实际道路驾驶体验等6种信号控制评价方式;在杭州主城区与杭州交警支队、阿里云共同实施中河-上塘高架22公里试点区域的匝道信号优化,试点高架道路平均延误降低15.3%,出行节省时间4.6分钟。
杭州城市大脑的成功之处
在整个合作中,我们了解到视频结构化数据主要来自用户、交通采集企业,信号控制数据来自中控信息、互联网数据包括高德、气象等数据,对于阿里云的关键作用,徐震辉表示一方面是阿里在杭州的影响力,能够推动政府,联合多家企业共同建设城市大脑;另一方面是阿里云拥有强大的云计算平台。
关于杭州城市大脑项目的成功之处,徐震辉认为:
一是城市大脑项目属于政府主导、多家企业相互协同的合作模式,而一般的项目很难做到。一方面,只有政府强势推进的项目才能拿到很多数据,一般项目在获取数据方面会存在很多的困难;另一方面,该项目一开始参与建设的企业有13家,并且这些企业之间没有合同,没有经济利益约束。对于任何一个项目来说,由这么多家企业共同建设一个项目都是不容易的。
二是从项目本身而言,创新完成了一系列智慧交管应用。以萧山区城市大脑成果为例,面向日常交通管理方面,信号配时在线优化方面试点区域道路通行速度平均提升了15%;面向应急交通管理方面,创新开发了110、120、119等特种应急车辆自动优先调度等应用。
杭州城市大脑与传统交通管控集成项目的区别
徐震辉认为,与传统智能交通管控系统集成项目相比,杭州城市大脑项目建设,无论是设计、实施及运营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第一,传统集成项目是按照招标、中标等流程走完开始运行项目,项目内容都非常明确。但是,对于城市大脑项目,徐震辉表示项目实施一年多并不明确项目资金能否到位、实施单位能否盈利,甚至除了知道要缓解交通拥堵的大方向,具体实施内容都在不断动态修正。
第二,传统集成项目一般会分为总包或分包项目,分工明确,最后交付给业主。而城市大脑项目在一开始没有指定哪些内容由哪家企业来做。对于阿里来说,保持开放的心态,合作企业来实践他的想法,最后各个厂家之间通过比较优劣来决定最终由谁来完成该项工作。类似于淘宝,阿里建立了一个平台,商家什么都可以卖,目前杭州城市大脑以智慧交通为切入点,未来可能还会涉及城市其他管理领域。
杭州城市数据大脑给中控信息带来了什么
中控信息在本次合作建设杭州城市大脑中获得的项目经验也为企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徐震辉认为,首先在技术层面,团队经过一年的实践与开发,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积累,有助于技术产品创新;其次,此次合作建设城市大脑,相当于将原来传统的集成业务换了一种新模式,有助于业务转型;第三,城市大脑项目落地后,今后中控信息在和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动各类大脑建设中,会占有市场先发优势和影响力。
自从互联网企业进入智能交通领域以来,关于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众说纷纭,但是对于应该拥抱互联网的态度是一致的,只是要认清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所在,杭州城市大脑项目的落地也再一次刷新了行业对关于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认识。
徐震辉认为从目前的合作来看智能交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在数据、技术和业务等很多领域有较强的互补性,互联网企业具有整合城市数据资源和强大计算资源的优势,智能交通企业十多年来在智能交通行业内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
有很多人说目前互联网公司对交通专业了解不够,当他对行业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智能交通的市场格局将会变化。徐震辉认为互联网企业如果真要做智能交通也是无法抵挡的,但是bat似乎不会深度进入传统智能交通行业,他们更关注自动驾驶或更大产业的一些方向。
从互联网企业本身的运营背景及在交通行业的一些表现来看,互联网企业目前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大动作似乎在酝酿着更大的动作。
(赛文交通网)